找到相关内容217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生活与禅修

    后再要处理,常已来不及。  但是如何看清念头?念头的产生常在数千万分之一秒间,过程极为快速。未受训练,根本看不清楚,因此,佛陀当时训练弟子们在看清自己的念头之前,先训练到能够时时觉知自己身体的每一动作,因「身动」这种粗的动作如果都无法看清,遑论能见到较微细的「心动」。佛陀当时要弟子们培养正念正知,即是先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动作中均能觉知开始。所谓活在当下,第一条件即对自己行、住、坐、卧及语默动静时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152869.html
  • 以戒而得定,以定而得慧

    尘接触时,会迸出感受的火花。因此,感受是我们经验世间所有身心现象的关键。为了要培养实修的智慧,我们必须清楚知道,自己真正经历到什么,也就是说,我们必须培养对“感受”的觉知. 这正是苦的因果之链可以被...机械性地重复这个过程,变成一种盲目的习惯。 藉着禅修的练习,我们培养出觉知每个感受,并且也培养平等心;我们不生起习性反应,只是冷静地检视感受,不起好恶之心,不带贪爱、瞋恨、或执着。对每个感受,都不再产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776427.html
  • 选择菩萨当你同行的伴侣

      选择菩萨当你同行的伴侣   (一行 文)   践行行禅将开启你对存于这宇宙间的奥妙之视野。可以转娑婆为净土,摆脱忧伤烦虑,而带来心的平和。当然行禅也会帮助我们看到、觉知到苦痛与烦闷的存在。当...被暗灰干燥的落叶覆盖的公园……这些都是可供你行禅的路径,请好好享受其中。他们不会使你忘失正念,反倒会带给你看清世间实相所必需的正念觉知。不论是小径或是大道,这世上的每一条路都是行禅的路径!即使是在偏辟...

    一行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1677124.html
  • 问:如何觉悟自我?

    “应无所住、而生其心”,也就是从“有”的“觉知”,务期做到“无所住心”,方始入于湛然清净之心! 别人说些什么?不是问题! 自己做些什么?才是问题? 修行办道的人,莫为“声色”而茫然,当从“修养”而觉知;不然,难得的人身,将会全部耗费于“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6221685172.html
  • 世间思惟

    各别与论题的主宾词造句,而造成所知句及说喻句,以说喻句为大前提,以所知句为小前提,推论处非处句为真为假。  若说“不可见闻觉知下实在的事”一词堪能证明“有些人间事是非人间事”为真,于是立“有些人间事是非人间事”为论题句,拆开其主宾词,各别与“下可见闻觉知下实在的事”这一共词造句,造出二句作为推论前提,条举如下:喻:若“下可见闻觉知下实在的事”是“非人间事”,知:然“有些人间事”是“下可见闻觉知下...

    释从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5267819.html
  • 谈“本分”

    本分来思考,也是不计代价的去作——然而义务是应然,本分是必然;义务有牵扯,是形式的约束;本分却是自然,是内容的充实。其间心里喜乐、个人觉知,自有不同。”   一位就读某大学研究所的义工,惑于当前手段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教育|证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41593384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怀疑论?

      赵朴初答:为了便于判断,需要再作些说明:(1)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,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。(2)这里所说的空,不是空无之空,它是绝待的,不能认为是有,也不能认为是无,不能认为是生,不能认为是灭,一切经验上的有无、生灭、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,不是我们的觉知分别所能得其实际。所谓非有非无,非生非灭,一切皆空,所以说是"空不可得"。(3)对于事物的认识,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62610795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这种说法,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,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,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,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,有了相分,才有见分,换句话说,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,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...

    。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:一是名言种子,"名言"用现代语说,就是概念。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,用唯识家的术语,这叫做"薰习",好象用香薰衣服,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。薰习所成的便是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94410802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背尘合觉,背觉合尘,是佛性否?

    取舍是妄识的作用,不是自性的本体,能舍是妄,所取非真,见闻觉知所支配故;前念已灭,后念未起,其中是空无所有的,自性能生万法,与无所有了不相干;背觉合尘固非佛法,背尘合觉亦非菩提,相对待故,譬如一面明镜,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222910928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真如究竟受薰染有变易?抑不受薰染无变易?(

      问:真如究竟受薰染有变易?抑不受薰染无变易?(上海屈映光)   月溪禅师答:真如在未见性时,不受薰染、无变易。未见性时,乃见闻觉知作主,而受薰染、有变易;见性后是佛性作主,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薰染、无变易,为支配见闻觉知者,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,即是转识成智也;故如指此转法,亦可谓之受薰染、有变易,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。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:三藏法师问:真如有变易否?师曰:有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32110954.html